虎符 | 虎口衔君命 信物佑国安
时间:2022-02-15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
虎符 | 虎口衔君命 信物佑国安
壬寅虎年至。龙腾国昌盛,虎跃民平安。
提及虎,你能想到哪些典故或热词呢?
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摩诃萨埵为挽救老虎生命,舍身饲虎?三十六计之孙策调虎离山攻占庐江?还是在近期热播的反腐电视专题片《零容忍》中,人们用“打虎拍蝇”一词形容反腐败斗争?
而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虎则是威武与勇猛之象征,其瑞兽属性远高于其凶兽属性。因而在军事史上,虎成了千年不易的军武图腾。
在现代战场,首领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发号施令,而古代,没有先进的通讯手段,将领在外带兵打仗,朝堂之上的君王,若要传达军令、调动军队,就要靠兵符。
电视剧《琅琊榜》中,大梁皇帝次子誉王叛乱,带兵造反,忠心耿耿的三儿子靖王为平息叛乱调动军队,请大梁皇帝赐他兵符。
早在先秦时代,象征着兵权的兵符以虎之形态铸造,称为“虎符”。虎符,一般分为左右两半,即从虎头至虎尾沿背脊中线剖开为左右两半,虎身上铸刻有文字,君主和朝廷与派驻地方的将领各执一半,官员代朝廷调兵遣将、传达命令时须持君王保存的右半符,与地方军事首长所持的左半符对合验证,称为“符合”,如果左右两个半符能丝毫不差对合在一起,方可执行命令,反之则不行。现代汉语的“符合”一词既源于此。
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其中,杜虎符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兵符。
杜虎符由青铜铸造,外观是一只行走的老虎,头高高昂起,尾巴自然卷曲,因为在战国时期,由秦国的杜县使用,所以叫做“杜虎符”。
杜虎符(左半符背面),战国秦,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长9.5、高4.4、厚0.7厘米,现存左半符,虎作走形,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这枚青铜虎符的虎身上有错金铭文九行40字,内容为“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铭文明确记录了秦国的用兵制度:调兵之符,右半存于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杜地将军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但如果遇到需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核验兵符即可行动。
那么,作为安国之信、国之重器的虎符,会不会有人伪造呢?
为此,虎符设有三重防伪。一是虎符具有不平整的内切面,左半符、右半符背面各有榫卯结构和纹刻,一一对应,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严丝合缝地并在一起才能起作用;二是错金篆刻,把金丝嵌入铜器,这在当时是非常高超的技艺,由于虎符拥有重要的调兵权力,它在制造时都是由国家顶级的工匠完成,民间少有如此厉害的工匠;三是因当时青铜冶炼技术的限制,无法精确的合金比例,恰好起到了防伪的作用。完整的虎符,象征着君权与兵权的高度统一,增强了君王对军队的掌控,保护了君王的地位不被动摇。
虎符是一种古代密码解析的朴素表现形式,在现代的意义其实是一种密码的认证器,维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小小一枚虎符,却有搅动战场风云之势,其中展示的信息安全的智慧更是不容小觑,虎符中的“加密”功能,可以说是现代密码学的鼻祖。
既然虎符难以被仿制,若要利用虎符擅自调兵也并非计无所出。一个字,“偷”!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公元前257年,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继而秦国向魏国施压,魏王屈服后令晋鄙按兵不动。魏无忌意识到魏国与赵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亡,魏国也将灭亡。情急之下,魏无忌听取隐士侯赢之计,通过魏王姬妾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手中的半个虎符,假传君命,统率了晋鄙的军队并击溃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
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是信息流通的中枢。然而由于网络空间的跨界性、战略性与隐蔽性等特征,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深度交融在加速全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隐患。
网络安全是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密切关系。”而虎符里蕴含的信息安全的奥秘,传承至今。
网络和信息安全是构建数字中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能力,也是电信企业的生命线。中国电信始终站在网络发展与安全的前沿,全力打造服务型、科技型、安全型企业。从夯实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底座、守护清朗网络空间,到提升智能安全服务、构建网络安全生态,中国电信正依托云网融合优势筑牢“安全堤坝”,在筑牢自身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开展安全产品服务能力输出,赋能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网信安全建设,为国家网信安全事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原载于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202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