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红色电信故事 | 我党无线电通信先驱——曾三

时间:2022-02-15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           作者:
字体 :

在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前,一个小伙儿因为隔日疟,不能立即跟随大部队前行而伤心难过。伍云甫知道后立马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当即对警卫员说:“抬也要把他抬来。”

这个小伙儿,就是曾三。

嫉恶如仇:走上革命道路 

曾三,本名曾海云,出生于1906年,湖南益阳人,家中排行第三。他是我党我军早期电台的报务员和领导者,为开创党的无线电通信事业、培养机要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三(1906-1990)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曾三从小就勤奋好学,嫉恶如仇、不畏强暴。

1919年,他考入益阳县立第二高小(原箴言书院)六班。求学期间,因校方无理体罚学生,他积极参与罢课学潮斗争,并获得胜利。那年,他还不到16岁。

1922年下半年,曾三考入颇有革命影响的长沙长郡中学。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如《少年中国》、《中国青年》和《湘江评论》等大量进步报刊,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随着革命浪潮的推进,他认识到参加革命斗争比考大学更为重要,就没有回去继续读书,于1924年参加了共青团省委的工作。自此,曾三的学校生活结束,并踏上了新的征途。

1925年,曾三经由唐自刚、吴泽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由一个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这一时期,曾三更为活跃了。他组织举办同乐会、领导排演新戏、组织广大同学大唱救国歌曲等,成为长郡中学的中心人物。

勤奋刻苦:成为我党无线电先驱 

党的“六大”以后,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革命根据地。但原来的交通路线和联系办法遭到敌人的阻挠和破坏,于是党组织安排曾三到上海参加第一期无线电培训班。

曾三到上海以后,组织派李强接应,并安排他与伍云甫住在赫德路一个稍大的亭子间,参加培训,老师是张沈川。因伍云甫比曾三早接触电报业务一个月,他给予曾三许多帮助。

当时,他们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学习用具只有一个电键、一个蜂鸣器、一块干电池,再加上几个拍纸簿和两支铅笔。两个人天天坚持轮流一个发、一个收。学习四、五个月以后,他们的抄收能力达到每分钟110 - 120个字,可以上机工作了。

1930年11月张沈川等被捕后,曾三担任中央秘密电台报务员,与香港的电台联系。曾三每晚仔细并准确地把每一个字发出去或收下来。通过电波,他和香港电台的同志建立了一种同生死共患难的同志感情,相互间熟悉彼此的发报手法。

1930年冬天,曾三在与香港电台通报时,突然间发现报务员的手法和声音都变了。这时,曾三明白了香港电台被敌人破坏了。于是,他就只收不答。对方见情,第二天又发来英文电报:“你们的朋友情况良好,现在监狱内。”随后,曾三上报给组织。经组织同意后,曾三将电台转移了地方,保障了党中央电台的安全。

建功立业:架起上海党中央和江西苏区的“空中桥梁”

八七”会议后,全国各地都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但原来的交通路线和联系办法遭到敌人的阻挠和破坏,上海党中央决定与共产国际、地下党组织、江西等各地革命根据地建立无线电联系。

1931年2月,聂荣臻找曾三、涂作潮、伍云甫等人谈话。他以征询的口吻对他们说:“现在党指派你们作为去完成这个光荣而紧迫任务(建立上海党中央与江西等各地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通信联络)的第一批人员,有意见吗?”

“没意见!”

于是曾三等人辗转走了一个多月,于1931年3月辗转进入中央苏区,并在江西宁都青塘找到了红一方面军。

中央派往苏区的机报人员名单(1931-1933)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这时,红一方面军已建立起无线电通信队,正着手开办首期无线电培训班。曾三等人到达苏区后,一方面积极参与无线电通信队的培训工作,一方面按照临行前强记的联络波长、暗号和时间,开始尝试与上海党中央进行无线电联络。

1931年9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刘寅带着耳机值班,耳机里突然出现了微弱但很清晰的呼叫声。刘寅一点一画地抄写下来,与规定的呼号一对,完全一样。等对方呼叫完毕,刘寅一边开机回答,一边派人去叫曾三。

曾三来到机房值班桌旁,立即将另一副耳机戴上,听着听着,禁不住脸上露出了微笑。他接过发报键与对方在机上通信,并收到了一份简短的电报。

“(苏区)与党中央联络上了!”

天一亮,曾三就写了一份与上海党中央沟通联络的报告,连同收来的那份电报,一并送往苏区中央局。这是我党第一次实现江西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的无线电通信联络。此后,上海党中央的指示随时可以通过这座“空中桥梁”迅速地传到苏区,极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注重发展:通信学校育人才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党中央和各根据地对无线电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培养我军无线电技术人员的训练班,也很快由一个发展成几个,学员人数也由十几个发展到几十个,无线电通信学校建立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1932年春,训练班转移到江西瑞金的洋溪,改为军委无线电学校。不久,学校又迁到坪山岗,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刘光甫任校长,曾三任政委。至此,我军历史上第一所通信学校光荣地诞生了。

曾三与王诤、伍云甫等同志的合影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通信学校的学员,除了电话队部分成员年龄较大,其余的都是一些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青年,教员的年龄也不过二十来岁。

通信学校学员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最高的才不过高小。许多新来的教员,看了学校的教学计划,都连连摇头。但是学员们学习都非常刻苦努力,进步很快。最后教员们都被学生的成绩说服了。

学员们毕业后服从分配,走上战斗岗位。第二期训练班毕业的李白同志,在上海从事我党地下工作期间,严守纪律、坚贞不屈、永不叛党,是通信战士的光辉代表,也是红军通信学校的光荣。曾三为有这样一些纯朴、勇敢、伟大的学员战士而骄傲。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曾三跟随党中央进行转移。长征途中,曾三身患疟疾、左眼失明、右眼近视,几次差点葬身悬崖深谷,但他在爬雪山、过草地的同时,依然坚持带领大家学习收发报技术。到达陕北后,曾三跟随周恩来赴西安,担任党中央派往西安代表团的电台台长,负责与友军的联络工作,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贡献了力量。

原载于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2022年2月11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