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趣说通信发展史|人民邮电 砥砺前行

时间:2021-12-21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           作者:
字体 :

31万门、8600公里、58.8秒,不相干的几个数字,见证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邮电事业的发展变化……

在中国电信博物馆,有一个独立的玻璃展柜格外醒目。那里存放着毛主席为《人民邮电》报题写的报头(复制品)。

“人民邮电”这四个毛笔字,毛主席重复写了三遍,还在最后一行标记了小圈……可见毛主席对邮电事业的重视和厚望。

这四个字,也为新中国邮电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新中国成立前,通信业基础设施落后,也不成体系。电信设备主要集中在南京、上海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全国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仅有31万门,其中1/3是人工接续的交换台,其余的也都是20世纪20年代技术水平的旋转制与步进制交换机;长途通信主要靠短波无线电报沟通,有1/3的县城连短波无线电报也不通。

为迅速扭转我国通信发展落后的局面,并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新中国要努力“改善发展邮政和电信事业”。

新中国建立后,成立以朱学范为邮电部部长、王诤为副部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领导全国邮电通信建设工作。

通信线路大发展 

从1950年3月到12月,广大通信建设者艰苦奋斗,以北京为中心,新建明线线路8154公里,整修线路4027公里;1951年、1952年又新建明线线路8600公里。也就是说:1950年到1952年,仅3年时间,新建明线线路16700多公里,如果将这些明线拉直延伸,可以从中国通达北美洲或南极洲。

无线短波电报方面,1951年1月3日,通信工作者仅用不到1年时间,就在北京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无线电台:北京国际电台的中央收信台和中央发信台,形成覆盖全国、连通国际的短波无线网,国际通信能力大幅提高。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到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我国邮电局所增加了七倍半,无线电台增加了五点三倍,邮路增加了三倍半,长途线路增加了一倍半,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了一点三五倍,全国报话业务由原来80%靠无线电路传递变为80%经有线电路传递,城市间也陆续开通了以人工接续为主的长途电话。到“二五”时期,我国直通联系的国家有31个,报话直通线路70多条,国内长途通信网初具规模。

自研能力大提升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重要活动中,通信都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解放前,我国通信设施都是清一色的“外国造”。

从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的建立开始,中国通信人一直保持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主研制生产电信设备。

1949年3月初,党中央机关决定迁入北平,通讯兵站和北平电信局的地下党密切合作,仅用13天时间,就在毛主席临时入住的香山建起一个电话专用局。7月15日,建成了中南海专用局。后来,又为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提供了全套的通信保障,就连毛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自动装置也是由电信总局刚刚组建的通信材料厂研制的。

新中国建立后,通信工作者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克服重重困难,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957年,苏联援建的我国第一家自动电话交换设备厂——738厂建成投产,自此我国有了自己制造的自动电话交换机。1959年,第一部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装备水平和通信能力大幅提高。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爱岗敬业为人民 

现如今,外出的游子联系家里轻而易举,一通语音电话或视频电话就可以招呼家中的亲朋好友,谈天说地,畅叙幽情。

但新中国成立前后,打长途电话需要先将电话打到邮电局的“总机”,“总机”的话务员根据用户的需要,把指定的插头手动插向被叫用户的插孔里,双方才能通上话。

一个话务员不仅需要记住各单位的电话号码和对应的线路插孔,同时还要负责线路的通话记录、结算通话时间等工作。长途线路繁忙的时候,用户接通一个电话,往往需要等待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

1952年,在天津长途电信台,一个名叫郭秀云的21岁姑娘接通每个电话的平均处理时间是58.8秒,比一般话务员快150秒,为当时全国最快纪录。1952年10月,邮电部在北京召开推广“郭秀云操作法”会议,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推广学习,使全国的长话接通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此后,邮电部又对“郭秀云操作法”进行总结提高,整理成《长途话务值机操作法》,在全国贯彻执行。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许兴柱是辽宁省绥中邮电局的一名线务员,在驻段初期,他常常顶风冒雨处理一些突发的线路故障,后来发现天天到线路上去检修才能保障线路不出大问题。之后,他又琢磨出逐杆杆上检修、季节性检修、特殊巡回等方式,解决工作上碰到的各种问题。1949年12月至1952年6月,许兴柱维护的长途线路没有发生过障碍,保障了电报、电话的畅通。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郭秀云、许兴柱、罗淑珍……新中国通信人秉承“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按照“迅速、安全、准确、方便”的服务方针和规范,以建设新中国、服务新中国的火一般的激情和蓬勃向上的朝气,研习业务、热心服务,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精通业务的技术能手、技术专家和劳动模范,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的高度评价。

1956年,第一次全国邮电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毛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邮电劳模和全体会议代表。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回看中国电信博物馆里陈列的“人民邮电”这张小小纸片,意义深远地诠释了邮电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内在联系。此后,“人民邮电”成为各级邮电机构共同的名号和标志。

在邮电局大院里、在报房内、在话房里、在营业厅内,毛主席题写的“人民邮电”和“为人民服务”常常联袂悬挂,传扬着“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数字信息时代,中国电信传承红色基因,笃行红色电信使命,夯实网络基础,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与智慧社会添砖加瓦。

原载于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2021年12月15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