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信故事 | “跨界”专家——伍云甫
时间:2021-11-23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
红色电信故事 | “跨界”专家——伍云甫
“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伍云甫
稳定的教员工作说弃就弃,拿起枪就干革命;几年后又重返学堂,学起各种无线电报技术,仅用七年就成为无线电专家。这些外人看起来跨度很大的工作,他总能出色完成。他,就是伍云甫。
弃笔从戎 意志坚决干革命
伍云甫(原名伍允福,字松青,曾用名伍永福、左兆贵、吴兢生、王耘)今湖南耒阳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他从小刻苦学习,进入耒阳县杜陵书院读书,成绩名列前茅。
伍云甫(1904-1969年)
16岁时,伍云甫考入提供免费学习机会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2年,毛泽东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衡阳)的学生们作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学术讲演。现场聆听的伍云甫感慨:这一次的演讲“是一次中国大革命实践前夕的伟大启蒙和教诲”。此后,他积极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思考民族前途,探求救国真理。毕业后,伍云甫回到耒阳县立第一高小任教,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伍云甫听从组织安排,毅然辞去安定的教员工作,先后担任耒阳县总工会总务处处长、湖南农民协会驻耒阳县农运特派员。1927年“马日事变”后,伍云甫又“弃笔从戎”,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1月,朱德领导发动湘南起义。敌军占领耒阳县城,红军由城北突击敌人,伍云甫动员组织数千人的农民武装积极配合,击溃了敌人。年轻能干的伍云甫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入特科 学习无线电技术
1929年底,伍云甫辗转到达上海,找到党组织,加入“特科”。因为他此前受过教育,是高级知识分子,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所以组织把他送进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毫无基础的他从头开始,专心学习无线电机务和收发报技术。
当时的培训,一无安全保障,随时得提防军警特务的监视、逮捕;二无后勤保障,学员们每天都是买一把小菜、一块豆腐或者一块“日本”咸鱼充当食物;三少学习用具,当时就只有一个电键、一个蜂鸣器和一块干电池,再加上几张纸和铅笔。学生们只能轮流一个发、一个收,在单调枯燥的“滴滴答答”声中日复一日地训练。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伍云甫快速掌握了无线电技术。4个月后,他的收抄能力已达到每分钟110-120字,成为我党早期的无线电通信技术骨干。
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通信大队
1931年1月,伍云甫等人被派到中央苏区,准备筹建红军无线电通信大队。
伍云甫凭借自身接受过的较高教育基础,外加在无线电训练班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很快就独当一面。他白手起家,选调人员,带领同志们筹集器材,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通信大队。随着中央苏区无线电台数量的增加,中共中央建立了信息网络,无线电通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伍云甫的优秀表现,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一次闲聊中,毛主席知道伍云甫是故人之子,就特意告诉他:“我认识你的父亲,没想到伍如春的孩子都参加革命了”,那时伍云甫才知道原来自己与主席还有这样一层关系。
此后,伍云甫继续参与创造了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次实现了红军内部电台之间的联系、第一次完成了中央苏区与上海党中央电台间的直接通讯任务、建立了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通讯学校,还成立了专门保管、修理、购置器材和装配收发报机的材料厂。
在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伍云甫任政委
(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伍云甫带领红军无线电通信大队为党中央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保障,为反“围剿”及长征立下赫赫战功。他先后担任中央军委第三局政委、第二局政委等职务,成为红军无线电通信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与王诤、刘寅等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长征途中,伍云甫感受到王诤对党的衷心和热诚,成为王诤的入党介绍人。
红六军团使用过的电话机
(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红军到达延安以后,伍云甫与王诤、曾三等人的合影
(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新中国成立后,伍云甫先后出任中国人民救济总署秘书长兼党组书记、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兼党组书记、卫生部副部长等职。1969年,伍云甫在北京病逝,享年65岁。他的临终遗言:“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是众多红色通信事业先驱们的心声和一生的光辉写照。他们在隐蔽战线上抛头颅、洒热血,甚至隐姓埋名,不为人知,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原载于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202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