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时间:2020-05-08
来源:国家文物局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往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都是考古人的一次现场聚会,各地文博单位和高校的项目负责人暂时放下手中的手铲,走出田野,坐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奔赴会场。今年适逢“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举办三十周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却阻挡了考古人相聚的脚步。几经期盼后终评会改为线上举办,以网络会议的全新形式亮相并在新媒体客户端直播,由此形成了“十大考古”三十年来第一次的“假期云考古”。
线上终评会
对于考古人和社会公众来说,“五一”假期每天下午15:30-17:30的黄金档期,已成为他们对“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固定期待。这次“十大考古”终评会,因缘巧合地第一次整体在线上呈现,成为全社会关注考古、全民参与成果分享的一次盛宴。可以说,今年“十大考古”,我们不一样。
今年“十大” 我们不一样
为了做好这次线上终评会,力求为广大网友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带来一次全方位的“考古盛宴”,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办公室在终评会前一天公布了会议议程并发布了一段精心制作的宣传片。同时,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和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文博中国”及时推送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的详细文图资料和精彩的项目短视频,国家文物局微博“中国文博”也对各个项目积极预热,并全程直播终评会。
为期5天的终评会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并通过央视新闻全程直播,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多平台账号、腾讯微视、新华云直播上对外播出,中国文物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也全力配合播出。
央视新闻的直播预告
这种完全在线上举行的终评会产生了空前的传播力。截至5月6日上午10点,“中国文博”#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话题的阅读量7555.3万、今日头条#发现考古#阅读量5737.5万、央视新闻#云考古看宝藏#3214.5万及#云考古4000多年前古都遗址#602.3万、微博“陕视新闻”#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560.5万、微博话题#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523.4万、微博话题#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326万,总计话题阅读量达到2.35亿。5月1日至5日的终评会直播,央视新闻多平台累积观看量1889.4万、腾讯微视364.35万、新华云直播448.7万,阅读量总计2802万。“假期云考古”真正做到了在“五一”假期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丰盛的考古盛宴。
评选结果出来以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中国文物报社微信公众号“文博中国”和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的评选结果揭晓推送阅读量分别超过6.4万和3.8万。《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在央视新闻客户端首页推荐,一小时页面点击量超30万。当天晚上,新闻联播报道了评选结果。5月6日,人民日报以《带来新认识,形成新学问》为题,大篇幅报道了“十大考古”,光明日报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上”揭晓》为题,整版刊登了最终结果。结果的揭晓也激发了各地媒体的报道热情,《山西晚报》在头版用大字体宣传西吴壁遗址成为“十大”的消息,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列。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湖北这个重大发现,入选!》的报道,阅读量达到7.4万。
此次线上终评会通过网络向全国公众展示了2019年度中国考古的最新成果,最重要的发现,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考古人的真实形象。直播期间,受到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纷纷留言表示: “通过观看直播,真正了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水平,真正了解了中国考古人都在做什么。”“今年十大评选可太有参与感了。”“这种直播太有文化内涵了,好喜欢!”“来晚了,会有回放吗?”“希望这种直播活动多点!”。这次“假期云考古”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既表现了公众对考古的热情以及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又说明了文博行业发展与融媒体的密切关系。随着公共考古活动的普及和深化,如何进一步完善考古与公众互动的形式成为新的关注点,而此次线上终评会则为考古与大众的互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为全媒体时代下公共考古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案例。
答疑精彩不断 直播大有看头
此次线上终评会的一大特点是答疑互动环节安排在了汇报结束后。往年终评会那种因为时间关系导致的提问时间十分紧张,一些项目来不及提问的情况再没有出现。原定每天20分钟的提问互动时间,被延长到40分钟甚至50分钟。不但评委们过足了“提问瘾”,富有学术性、推理性甚至故事性的解读和回答也让广大观看直播的网友们大呼精彩。
作为十大考古的终评会,评审专家们认真起来毫不含糊,提问起来也是毫不留情,角度刁钻问题犀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接连两天抛出犀利问题,直击西孟庄遗址围墙形状变化时,他提出由方变圆,是扩大视角的军事设计思想还是哲学思想?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在考虑秦始皇帝帝陵大型陪葬墓墓主身份时,他对埋葬时间在秦统一前还是统一后,若定位在秦代是否能给出更多依据提出疑问。“这简直就像答辩一样,还是直播答辩。”不少网友也为回答问题的领队们捏了一把汗。
有的汇报人不但解答学术问题,还向广大网友讲述了考古背后的故事。“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占奎研究员抛出这一问题,随后汇报人陈国科便回顾了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发现的始末。出差经过敦煌时,在当地夜市地摊上偶然发现了和马鬃山玉矿相似的玉料,起初以为是马鬃山被盗后流出之物,但摊主一口否定出自马鬃山,而是出自敦煌。“若非马鬃山而是敦煌,那就是有新的发现。”这一意外发现让陈国科内心欣喜不已,他与摊主在长达一年的联络中取得信任后被带去考察了玉料产地,这才有了旱峡玉矿的重要发现。诚然,考古的发现带有一定偶然性,但这偶然中又孕育着必然,任何考古发现都是考古人几年甚至几十年奋斗换来的,是他们在田野中孜孜追求的结果,更是对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嘉奖。
“考古人为何总是追着盗墓贼跑?”在公众面前谈考古,盗墓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每年总有很多重要考古发现是在和盗墓、盗掘古遗址的斗争中得来的。今年十大考古评选入围终评的项目中,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都是盗墓下的劫后余生。直播中,刘庆柱研究员就盗墓是否仅仅定义为经济犯罪、盗墓量刑标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盗墓,盗走的不仅是文物和历史资料,更是民族文化的根!”掷地有声的阐述引得微博网友拍手称赞。
全民参与畅所欲言 线上互动别具一格
全媒体时代下,屏幕前的观众不再像传统转播关系中那样单向地接受信息,而是更加自发地、主动地获取与传播信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他们以留言评论、弹幕的形式合理自由发挥,与网友讨论直播中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点。他们热情、睿智、心细、幽默,热爱中国文化、关注中国考古、重视遗产保护。
网友们是睿智的,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可以称为资深的考古爱好者,对于考古研究的前沿问题、考古工作细节,甚至考古发掘记录的符号等都如数家珍。在评论区和弹幕中,每当有网友表示看不懂汇报中的内容时,这些人都会马上充当义务讲解员,在评论区回答。网友的智慧还体现在向汇报人的提问,他们中很多人具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人问石佛寺遗址废弃原因和发掘前的状态,有人问“南海I号”发现的人骨的鉴定情况,还有人问秦始皇帝陵陪葬墓发现的带项圈的狗是宠物狗还是猎犬,是单纯用狗殉葬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网友们是心细和幽默的,富有人情味。他们在关注考古发现的同时,也对屏幕第一次集中出现的这么多考古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们的肤色都好黑。”“大佬们身后的书架上全是书啊。”“刘斌所长一天换一个直播间。”“王占奎老师一天换一件衣服。”尽管关注点独特,也体现出来他们对考古人的关注和关爱。
网友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让我们感动,每当他们听到这些重大发现,尤其是重要墓葬很多被盗后,许多人气愤地留言“盗墓的太可恶!”有人还弄不清被盗或被破坏后的抢救性发掘的时候,马上会有人出来解释。“不是我们跟着盗墓发掘,而是墓被盗了以后就被破坏了必须及时发掘”。
网友们是理解宽容的。对于在后台紧张操作的腾讯会议的工程师和央视新闻的导播来说,最怕出现的就是网络卡顿甚至中断了。另一方面,网络直播对于许多专家学者来说都还是第一次。距离镜头的远近、讲话前后开关静音等注意事项依然不十分熟练。但已经“沉醉”于观看直播的网友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解,“网络不断就不算是直播。”“网络卡顿才说明这是真直播”等不止一次出现在了直播评论区。
成功的背后 是他们在全力以赴
这次线上终评会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时间紧张,工作量大。成功的背后,都承载着所有参与人员的努力和付出。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不论是中国文物报社的工作人员、腾讯会议的技术团队、央视新闻的直播团队,还是央视新闻、腾讯微视、新华云直播等诸多直播平台和微博、微信的媒体工作者,以及北京大学的志愿者团队,每一场直播的背后都饱含他们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
从现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记到史前先民渔猎定居的平凡生活,从巍巍高台到西域古城,从高原壁画金冠到深海南宋沉船。每一个遗址都背负着清晰却迷离的回忆,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朦胧而真实的故事。一代代考古人用手铲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又用手铲按下了历史的刷新键。“十大考古”的帷幕落下后,考古人又将投入到寻找过去未知真相的工作中,感谢所有考古人在2019年的辛勤付出。
“十大考古”,我们明年见! (贾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