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助“走失”文物回家
时间:2017-11-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信息平台助“走失”文物回家
璀璨的文物,是中华文化宝藏之所在。不过,文物流失之痛,早已成为不容规避的社会问题。不久前,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今后,海内外公众如若获悉涉及中国被盗、丢失文物去向的有关线索,都可在平台直接进行举报。
动动手指,就能助力“走失”的文物早日回家,这大概是万物互联时代既有情怀、又有创意的务实之举。截至目前,这一平台共在19个省份采集了2230余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先期发布约200条相关信息。可以说,民间智慧若能按图索骥下去,不仅文物追缴工作可以如虎添翼,对文物犯罪亦能有力打击。
这些年来,大量有家难回的中国文物,不是遗散各地,就是转手在利益勾兑的名利场。如何让这些中华瑰宝回归祖国,始终牵动着国人的心。
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的构建,起码有三重正向价值:
第一,这是追索文物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利用大数据、依托互联网,乃至将平台融合进手机,等于为“走失”文物布下追根溯源的天罗地网。从专业追索追缴到全民共同参与,“朝阳群众”也好,“西城大妈”也罢,都能为“走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尽点心、尽份力。
第二,它唤醒全社会呵护并珍惜文物的公共意识。平台上尽管都是被盗(丢失)文物信息,但在检索与浏览文物影像、类型与名称、编号与年代、工艺技法与完残状况等过程中,对网民来说,亦是文物常识和历史的再教育。毕竟,对于文物保护的千秋大计来说,仅有一部《文物保护法》或一套保护机制还是不够的。公众对文物知敬畏、懂珍惜,平台上的数字才会小下去。
第三,在更宏大的法治视野下,平台既是“权利声明”,亦是“主动出击”。据称,此平台所有数据信息都会上传至国际刑警组织的被盗艺术品数据库,以后若在国外出现信息库内文物拍卖等,根据国际公约,就可以主张权利把它追索回国。当然,这也警醒相关灰黑利益链:赃物买卖已在群众眼皮子底下,做亏心事将“偷鸡不成蚀把米”。
长远来说,构建平台只是第一步,善用平台才是星辰大海般的征途。如何让平台街知巷闻、让平台信息有序流动、让平台功效振聋发聩?这是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问。总之,愿平台能让流落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