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壁画到云端:信息存储介质的变迁(上)
时间:2024-07-02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从壁画到云端:信息存储介质的变迁(上)
自古以来,源源不断产生的信息,有些转瞬即逝,有些则通过不同载体留存至今。从上古时期的洞穴壁画、结绳记事、甲骨,到现代的硬盘、光盘、云端存储……信息存储介质与方式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进步,让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存储介质是指一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数据等信息所保存的物质载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存储”的时空之旅,感受信息存储介质进步的魅力。
古代信息存储:穿越万年的记忆
远古时期,人类通过壁画、岩画、结绳记事、龟甲兽骨等方式来记录事件,文明的火种由此点燃……
左:宁夏贺兰山岩画—太阳神,距今约10000年前(图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右:记录了商代日食的甲骨,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来源:国家典籍博物馆)
01 结绳记事
《周易·系辞》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结绳记事发生在语言产生后、文字出现前的年代,古人在粗细不同的绳子上面结成不同距离、大小不一的结,结法、结距及绳子粗细代表不同的含义,是回忆记事的线索。
结绳记事
02 竹简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存储形式之一:人们将竹子削制成狭长的竹片,用墨来书写,再用熟牛皮绳等材料编联起来。这种记录方式对文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电信博物馆展出的居延汉简《塞上烽火品约》(复制品)就记录了东汉初年居延都尉治下的甲渠、殄北、三十井三个边塞的军事示警联防条约,对研究我国早期烽燧通信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居延汉简《塞上烽火品约》复制品(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展厅)
03 纸张
西汉初期,中国人就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开始普及。作为具有一个跨时代意义的发明,纸张一直沿用至今,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存储载体之一。
甘肃居延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的金关纸 据考古断代为西汉时期(来源:新疆图书馆公众号)
机械化信息存储的开端 打孔卡(Punched Card)
十八世纪人类跨入以机械化为标志的工业时代,一种新型的信息存储方式——打孔卡诞生了。
1725年,法国人巴斯勒·布乔(Basile Bouchon)发明了打孔卡(穿孔卡),根据卡上的小孔,编织针可以勾起经线(没有孔,就不勾),从而绘制图案。这项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启了机械化数据存储形式,为后续更为复杂和先进的存储介质发展奠定了基础。
雅卡尔织布机(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后,德裔美国人赫尔曼·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在打孔卡基础上发明了打孔卡制表机,在189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中,这种机器被用来收集和统计人口普查数据,并在短短六周内就完成了准确数据(62622250人)的统计,这标志着半自动化数据处理时代的开始。1896年,赫尔曼成立了制表机公司,它就是IBM公司的前身。
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使用的打孔制表机(来源:IBM官网 https://www.ibm.com/history/punched-card-tabulator)
打孔纸在早期电报传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三只代表“点、空、划”的按键操作,将纸带上凿出相应的孔洞,代表不同的电码,纸带打好孔以后,再放置到发报机上读取并发送电报。打孔卡和纸带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使用,持续了两个多世纪。
按键凿孔机,应用于20世纪40年代(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馆藏)
磁性存储时代 开启数据存储新纪元
01 磁带(Magnetic tape)
1928年,德国人弗里茨·普弗勒默(Fritz Pfleumer)成功发明了“会发声的纸”——录音磁带,磁性存储时代正式开始。
磁带的工作原理是将粉碎的磁性颗粒用胶水粘在纸条上,制备成磁带。磁带在移动过程中,随着音频信号强弱的变化,被磁化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用纸张记录声音,断电后数据仍可以保留。这是一种顺序读取的存储介质,只能快进或快退,而不能自由跳转。
左:还记得当年磁带“卡带”时用转笔来手动倒带的情景吗?右:90年代流行的磁带播放器-随身听
磁带的另一种——曾经风靡20世纪90年代的录像带
当时一盘磁带可替代一万张打孔纸卡,1951年,磁带首次被用于计算机存储数据——在UNIVAC计算机上作为主要的I/O设备。
UNIVAC的磁带机(图片来源:Computer History Museum 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storageengine/tape-unit-developed-for-data-storage/)
1982年开通的福州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机房,最右侧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的就是用于存储数据的磁带机柜(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展厅)
虽然磁带如今已淡出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但因其寿命长、容量大、成本较低,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仍然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备份、归档和长期存储等。
02 磁盘存储—机械硬盘(Hard Disk Drive)
人类科技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1932年,古斯塔夫·陶谢克(Gustav Tauschek)发明了磁鼓存储器,随后被广泛用于计算机内存,它也被认为是硬盘驱动器(HDD)的前身,原始磁鼓存储器的容量约为500,000bit(62.5千字节)。
磁鼓存储器(图片来源:Computer History Museum 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revolution/memory-storage/8/252)
1956年,世界上第一块硬盘——IBM 350 RAMAC诞生,该驱动器约有两个冰箱大小,重达一吨,包含50个24英寸盘片,存储容量仅为5MB(相当于现在一张高清照片的大小),数据传输速度为10K/S,人类正式进入了硬盘时代。
IBM 350 RAMAC(图片来源:Computer History Museum 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revolution/memory-storage/8/233)
IBM正在运送一台容量为5MB的硬盘(图片来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A-5MB-IBM-hard-disk-drive-is-loaded-onto-an-aeroplane-in-1956-Source_fig1_277347484)
1980年,希捷公司(Seagate)推出了第一款为个人电脑设计的硬盘——ST-506,大小为5.25英寸,容量为5MB。它采用双磁头来提高定位数据的速度,其接口成为早期PC硬盘的标准接口。
ST-506硬盘(图片来源:Computer History Museum 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storageengine/seagate-5-25-inch-hdd-becomes-pc-standard/)
03 可移动数据存储的元老——软盘
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启动时将系统软件快速加载到新机器中的问题,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可移动存储介质。1967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直径长达32英寸的软盘。
1972年,“磁盘之父”艾伦·舒加特(Alan Shugart)发明了可读写的软盘,容量增加到256KB。
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了3.5英寸的双面软盘,容量增加到1MB,软盘尺寸进一步缩小。到80年代,1.44MB容量的3.5英寸软盘成为市场主流,并在苹果公司的Mac上使用。
左:装有3寸盘和5寸盘驱动器的早期台式电脑;右:上排为3M生产的5.25英寸软盘,下排为索尼生产的3.5英寸软盘(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展厅)
如今,软盘成为电信博物馆里的展品,电脑里对应软盘的A盘符和B盘符也已经消失,而我们常用的办公软件里,“保存”文件的图标仍被设计为软盘的样子,这算是信息科技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浪漫情怀吧。
在磁性存储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有一束光适时地照射进来,揭开了另一个新兴领域——光存储的序幕,且待下篇为您继续讲述。
小贴士:数据存储单位知多少
数据存储单位从小到大的一般排列顺序是:bit、B、KB、MB、GB、TB、PB、EB、ZB、YB、BB、NB、DB。
其中:
位(bit):是数据存储的最小单位,表示一个二进制位,即0或1。它也是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
字节(Byte):是数据存储的基本单位,通常由8个位(bit)组成一个字节。字节是计算机中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基本单位,用B表示。
此外,还有以下单位:
千字节(KB,KiloByte):1KB=1024B
兆字节(MB,MegaByte):1MB=1024KB
吉字节(GB,GigaByte):1GB=1024MB
太字节(TB,TeraByte):1TB=1024GB
拍字节(PB,PetaByte):1PB=1024TB
艾字节(EB,ExaByte):1EB=1024PB
泽字节(ZB,ZetaByte):1ZB=1024EB
尧字节(YB,YottaByte):1YB=1024ZB
珀字节(BB,Brontobyte):1BB=1024YB
诺字节(NB,NonaByte):1NB=1024BB
刀字节(DB,DoggaByte):1DB=1024NB
参考资料:
1. 《计算机存储历史》,来源:中国存储网;
2. 《存储技术的前世今生(上篇)》,来源:鲜枣课堂;
3. 《重大突破!可让信息保存千年万年》,记者张玺 通讯员赵晖,来源:工人日报;
4. 《从闪存卡到SSD硬盘,存储芯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来源:鲜枣课堂;
5.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相关词条;
6. 《闪存技术的50多年发展史》,来源:存储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