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 > 通信科普

毛主席题写的这四个字,满怀对新中国邮电事业的嘱托

时间:2023-03-20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字体 :

几十年里,“人民邮电”这四个大字高悬在邮电局的大门上,铭刻在营业厅的墙壁上,出现在邮递员的背包上,印刷在《人民邮电》报头上,是几代通信人铭记在心的信仰。

在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的一个玻璃展柜里,就展示着这张题词,“人民邮电”几个毛笔字,重复写了三遍,最后一行还标记了小圈。

那么在毛主席题写的这四个字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1948年8月10日,晋察冀边区邮政管理局和晋冀鲁豫边区邮务管理总局在石家庄合并为华北邮政总局,并于同年12月10日改组更名为华北邮电总局,原晋察冀的《邮讯》周刊也随之改为《华北邮电》周刊。

1948年底,《华北邮电》周刊编辑们结合当前解放战争形势,认为在不久之后人民即将成为国家的“主人”,就萌生了将《华北邮电》改为《人民邮电》的想法。随后,编辑孙志平向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请示改名事宜,得到董老赞同后,他们便开始筹办起《人民邮电》报的创刊工作。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这报头字应该找谁题写呢?

一、题信写字

孙志平以及同事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毛主席题写报头。但当时国内局势仍十分紧张,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正在激烈进行中,平津战役也即将开始,毛主席正在西柏坡一边指挥着战役,一边谋划着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请毛主席题字,会不会给主席添麻烦呢?还是不要请毛主席写了吧!”但孙志平又想“如果毛主席给写个报头,邮电职工该多么高兴,感到多大鼓舞啊!”矛盾的心情在他心头萦绕。

毛主席电话指挥战争 图片来自:湘潭艺术收藏微信公众号

“毛主席最关心广大人民,添点麻烦,一定也会同意!”思来想去,孙志平还是决定给毛主席写封信,信上大意说:“我们即将创刊一个邮电小报,名字叫‘人民邮电’,你看这个名称是否合适?全体邮电职工非常希望主席能给写个报头,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太高兴了,即请按照附去的格式写。小报计划在12月19日创刊,务望提前寄来。如果你太忙,即请作罢。”

信写好后,孙志平把信件郑重托付给西柏坡山河邮电局局长赵博一,请他亲自给毛主席带去。赵博一当天就将信交给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长曾三,请他转交毛主席。

二、题信来临

1948年12月16日,离《人民邮电》创刊日期还有3天,就在大家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孙志平在驻地碰上了华北邮电总局局长苏幼农,他高兴地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物品。孙志平接过来一看,纸上是激越挥洒、苍劲有力的三行墨笔字:“人民邮电”“人民邮电”“人民邮电”。孙志平如获至宝,拿着主席的题字向大家报喜去,一时间大家都争着来看。

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还连续三次挂长途电话,问毛主席的亲笔题字收到没有?孙志平三次都在电话上说:“已经收到,谢谢毛主席!”

三、制版探究

毛主席为“人民邮电”的题字,由上至下共写了三行,可是三行字,用哪一行好呢?孙志平找到苏幼农商量。苏局长仔细看了好久,指着第三行说:“主席自己已经圈了,就按他的意思,用这个画着小圆圈的一行吧!”这时,孙志平才明白了主席在其中一条的右上角画着个小圆圈的意思。

时间不等人,孙志平飞快地跑到经常为他们印制《邮讯》的华北军区印刷厂,厂长看了字后,突然问孙志平:“为什么三行字都画着些铅笔格子?” 孙志平说道:“我们小报需要这样大小的字体,怕大了容不下,小了不合适,所以我用铅笔给毛主席画了三行,每行四个格子。”厂长一听大笑道:“老兄!照相机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你何必给主席画这些格子呢?”这时,孙志平才恍然大悟,自己不懂照像制版技术,做了一件傻事,让主席像小学生写字模子似的,拿格子加以限制,真是不该。可是毛主席就按照我画的3行铅笔格子像填字一样给写了。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人民邮电》的编辑们也被分配到了全国各地接管当地邮电事业,虽然《人民邮电》创刊号稿件因一时没能审查定稿,错过了预定的出版日期,但毛主席的亲笔题字,始终被孙志平妥善保管着,并保留至今。他将亲笔题字锁在一只木箱里,行军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至今那只木箱还在。

中间为《人民邮电》报创刊号原件 图片来自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邮电》半月刊、《人民邮电》报创刊,由毛主席亲笔题字的《人民邮电》创刊号终于与广大邮电员工正式见面。毛主席对人民邮电事业的亲切关怀,诠释了邮电通信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内在联系,并指明了新中国邮电事业的发展方向,激励着广大邮电职工奋勇前进!

在“人民邮电”四个字的基础之上,“人民邮电为人民”成为了新中国邮电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服务宗旨,也成为信息通信业宝贵的精神传承和不竭的前行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