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与无线电通信
时间:2022-12-26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泰坦尼克号与无线电通信
《泰坦尼克号》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经典电影,于1997年12月19日上映,创造了超20亿美元的票房神话,缔造了爱情电影的巅峰。
提起这部电影,你可能会哼出《My Heart Will Go On》的优美旋律,脑海中可能会想到小李子年轻时代的盛世美颜、纠结矛盾的人性和超越阶级、生死的爱情......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这场历史上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海难”背后,竟隐藏着与无线电传输有关的鲜为人知的细节。
启航前的泰坦尼克号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无线电通信为远洋邮轮保驾护航
1912年4月14日23:40左右,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大西洋的冰山相撞,两个多小时后,船体断裂分成两半,永远沉入大洋底部,造成1517人丧生。
其实,在泰坦尼克号悲剧发生前,北大西洋的冰山问题就一直是在此来往船只的一大风险。1895年,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无线电通信试验,这一先进技术很快就被应用到了远洋航海领域,冰山干扰的问题才得以缓解。1906年,北大西洋上已经建立完成了相对完备的预警体系,来往船只通过无线电就可以互相通报,提醒船只避开风险。1908年,在泰坦尼克号事发的同一海域,美国的一艘渔船就通过无线电警告,成功帮助意大利一艘载有1700人的邮轮在浓雾中避开一座了冰山。
马可尼 图片来源:网络
在无线电通信的帮助下,曾经风险重重的北大西洋,逐渐变得安全起来。可是,既然如此,无线电预警系统为什么没能在三年后挽救泰坦尼克号呢?
业余电台干扰正常通讯
20世纪初期,无线电出现了一波“信息爆炸”,民间电台如雨后春笋般疯狂滋长,数百个民间无线电台在美国东海岸相继建立。这些无线电时代的“极客”们在各频段互相发送、拦截信息为乐,经常干扰正常的信息通讯。比如,1907年,美国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冒充军舰与海军基地“尬聊”;1909年,一些业余无线电台故意播发错误坐标,严重妨碍了对故障轮船的救援。但是当时美国并没有相关法律条款来约束这些寻衅滋事的业余无线电台。
20世纪初期美国报纸发表的人们畅想的未来生活:人手一个无线电机收听电台直播
图片来源:网络
混乱的无线电通讯可能间接导致了泰坦尼克号悲剧的发生。事后调查证明,“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的地点正是无线电干扰的重灾区。来往邮轮上的报务员途径此地时会经常跟各种来历不明的无线电台“斗嘴”。在泰坦尼克号航行过程中,报务员就曾犯了一个致命失误——他将临近邮轮“苏格兰号”的报务员误认为是私人电台,并警告其不要阻碍他发送电报,直接导致了苏格兰号对泰坦尼克号关机。而苏格兰号关机前半小时发出的“该海域有冰山”的关键警告,也被报务员当做“恶作剧”忽略了。
最后一封充满绝望的求救电报
更令人绝望的是,船上的无线电报机还在海难当天出现了故障,报务员菲利普斯和助手们整整修了七个小时。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海上流冰十分活跃,对泰坦尼克号威胁很大。维修结束后,报务员承接了为船上富人发电报、接受新闻电报等业务,在“泰坦尼克”号出事前的5个小时,还在一直发送“旅途很愉快,船很棒”这类信息。等到泰坦尼克号真的遇险并发出求救电报时,附近很多船只第一时间根本没反应过来,与它相距最近的“加利福尼亚人号”,也因其电报员关闭了电报机而未能及时收到求救电报。
在最后危急时刻,泰坦尼克号报务员菲利普斯发出最后一封充满绝望的求救电报,这个求救信息幸而被远在纽约的一位叫萨洛夫的人所接收到。他果断地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世界通报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所有能收到电报的船只中,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是“卡帕西亚号”,可就算它以最快速度向泰坦尼克号驶去,也至少需要4个小时才能赶到现场,对于当时只有一两个小时就要完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来说,无论如何都来不及。直到次日黎明,远处的“卡帕西亚号”才赶到出事地点,最终仅仅救出700多名遇难者,而1500多名乘客永远地葬身在了海底。
泰坦尼克号沉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卡帕西亚号船员拍摄的幸存者的救生艇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只是一个假如
时隔110年,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仍然令人痛心,那么假如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在今天,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呢?
首先,如今的大型邮轮上都装有完备的探测设备,雷达可以精准地对周围环境的危险状况做出预警,极大地降低撞击冰山的概率。并且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船只真的遇险,其发出求救信号也会被迅速响应。
回顾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质量通信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沟通媒介,更是在关键时刻守护生命安全的可靠保障。如今,电报作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已经逐渐遥远,现代网络通信也已进入“万物互联”的云网融合时代,像泰坦尼克号如此悲剧也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