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 > 通信科普

光纤传输大会战 “八纵八横”贯神州

时间:2022-10-28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字体 :

上光缆还是上铜缆?试图破解长途通信瓶颈的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1981年,我国邮电部门就提出了用中同轴技术建设“井”字型全国通信干线的规划。宁汉渝工程就是这一规划的第一“横”。

当时,世界光通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迅速实现商用的前景已呈明朗之势。这也为宁汉渝干线建设的决策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选择:能不能用光缆代替电缆?上铜缆,材料供给和施工难度都很大,并且很难满足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通信的巨大需求;上光缆,国产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加之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和价格高昂的国际市场光缆及配套设备,很难从国际社会获得相关技术和设备。

我国对光纤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拉制出我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1982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与武汉电信合作,在汉口、武昌之间建成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的国产光纤通信工程,我国光纤通信的历史就此揭开。

20世纪70年代,赵梓森院士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市话光通信中继系统 图片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在此背景下,邮电部吸收各方意见,形成了一个“妥协”而积极的建设方案:先在地理条件相对较好、需求最为迫切的武汉到南京间采用技术引进、自行设计的方式,建设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通路干线光纤通信系统——宁汉光缆。1987年6月20日,在各方努力下,汉荆沙长途光缆试验工程终于正式开工建设,12月29日建成开通。

与此同时,武汉邮电研究院的光通信研究和开发也在继续迅速推进。1987年,他们成功研制的“长途单模 140Mb/s 光端机和条架式光中继机”通过了部级鉴定,被认为具有同时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这不仅解决了宁汉光缆的技术问题,也让中国突破了国际市场的相关技术封锁。

1987年10月,宁汉光缆试验段开始建设;1989年10月,宁汉光缆全线开工;1990年1月,九江至南京段竣工,历时两年零三个月的宁汉光缆工程全面完工,优于设计要求。以该工程的成功引进建成开通为标志,拉开了中国大规模骨干通信网建设的序幕。

1991年1月15日,在宁汉光缆正式通过施工验收的第三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人民邮电报》的一则消息:“邮电部决定,今后中国将不再建设中同轴电缆通信干线,并逐步建成以光缆为主的骨干通信网。”中国通信光缆骨干网建设的新时代开始了。 

1991年1月,原邮电部部长杨泰芳宣布,中国长途通信干线建设从此不再采用金属材质的同轴电缆,而将全部采用光缆。图片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南沿海打响头一炮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长途通信网络已不能满足经济腾飞的新要求。1991年10月,在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的统一指挥下,11个公司、42个施工队、3000多名职工、上万民工、数百部车辆,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挺进祖国的南沿海地区,南沿海光缆工程全面开工,为“八纵八横”光缆网建设率先打响头一炮。

南沿海光缆从南京出发,跨苏、沪、浙、闽、粤五省市,全长2800公里,将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三个金三角一线贯通。又串联着深圳、汕头、厦门三个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等一大批沿海开放明珠。光缆一旦建成,将极大缓解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东南沿海地区的通信紧张状况。

南沿海光缆工程施工现场 图片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88天铺设完毕,1年零26天开通投产,2800多公里的南沿海光缆工程于1992年11月24日建成开通,创造了我国通信建设史的奇迹!作为我国大规模光缆干线建设的起点,南沿海光缆工程为之后优质、快速、大规模建设通信干线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南沿海光缆干线开通仪式 图片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攻坚两翼大会战 

随着纵向干线建设的突破,连接西部和东北两翼干线缺乏的矛盾更显突出,为迅速缓解西部以及东北的通信紧张局面,邮电部作出了干线建设“攻坚两翼”的战略部署。

西成光缆横跨西北、西南两个大区,途经川陕两省17个县市,全长1081公里,沿途地理环境十分恶劣,是当时地质构造最为复杂、施工条件最险恶、工程难度最大的建设项目。1993年2月24日,负责施工队伍“兵分六路”,将1081公里沿线分割为6个大区,全线打响西线大决战。

1993年,在西成光缆工程接近收尾阶段时,东北光缆网工程建设大军开始全线开工。初冬风雪已至,施工队伍在泥泞的冻土中搏战,实在太冷了就喝几口白酒硬抗,连工具都遭到了风雪的破坏,紧握风镐的手套渗出了鲜血……

经过施工队伍的艰苦拼搏,西成光缆和东北光缆网工程最终如期开通。

图片来源:红旗杂志

军民共建贯东西 

1994年,中国光缆骨干网建设推进至西部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西部地区自然环境险恶,特别是新疆的荒漠戈壁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被视作“生命禁区”,要想在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下施工,就必须另辟蹊径。因此,邮电部提出了“军民共建发展通信”这一创造性的办法,并得到中央军委和国家领导人的认可。 

1994年4月,兰州军区2万多名官兵参加了西兰乌光缆工程的建设工作,军民共建国家一级光缆干线的战斗正式打响。该项目缆线路全长2000多公里,大漠戈壁占整个施工线路的70%,自然条件恶劣,环境十分艰苦。身处险恶环境,施工部队立志“奋战戈壁沙漠,建功百里风区”,即便受伤骨折,仍未退却半步。军民一心,拼搏不止,西兰乌光缆工程建设仅用120天就全线贯通,创造了我国光缆施工速度的新纪录。 

西兰乌光缆建设中,施工人员正向挖好的光缆沟中布放光缆 图片来源:红旗杂志

1997年6月,三万多解放军官兵和电信基建工作者继续奔赴青藏高原,启动了贯穿世界屋脊的兰西拉光缆工程。

兰西拉光缆工程施工现场 图片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19988月,在军民双方共同努力下,全长2754 公里,“八纵八横”光缆网建设中施工条件最艰苦、难度最大的兰西拉光缆干线工程提前1年完成,再次创造了奇迹! 

兰西拉光缆干线开通暨江泽民主席题词纪念雕塑揭幕仪式 图片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1998年12月30日,随着“八纵八横”光缆最后一项工程--广北昆成干线光缆的开通,总长达7万多公里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历时8年终于全部建成投产。

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红旗杂志

1994年5月12日,邮电部公布的《全国邮电“九五”计划纲要》第一次系统性地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将全面建成“八纵八横”、覆盖全国省会城市和重点地区、连通世界的光缆传输骨干网。一个规模空前、科学先进的大型光缆骨干网的宏图全面成型!“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络的建成,完成了大容量、高质量的通信网络基础和多层次通信服务,让我国干线传输网的技术层次、规模容量从此进入国际前列!“八纵八横”光缆干线网络高质高速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通信干线紧张的局面,为跨入21世纪的中国发展提供了可靠、强大的通信保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