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的由来与发展
时间:2022-03-07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的由来与发展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道路不通,通讯线路中断,汶川成为“信息孤岛”。31个小时后,依靠国外海事卫星电话,重灾区方与外部取得联系,直到147个小时后,灾区通信才得以恢复。
在信号塔倒塌、基站全面瘫痪的严峻形势面前,尽管各大电信运营商均启动了紧急救灾机制,并迅速投入到通信抢修中,但大家还是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卫星通信是灾害发生第一时间里,唯一可以仰仗的通信设备。
“5·12”汶川地震期间,中国电信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时提供通信保障的卫星移动地面站
为有效提升我国灾后应急救援能力,保障用户通信安全,汶川地震后,我国立即着手开展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
我国卫星移动通信“起步晚 发展快”
2016年8月6日,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它是我国第一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卫星,也被称为“中国版海事卫星”,基于中国成熟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参考国际海事卫星系统,中国未来对天通一号通信系统的规划是发射三颗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完成组网工作。
2020年11月12日,“天通一号02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覆盖中国国土(包括海上、陆地)的基础上,“天通一号02星”扩大了“一带一路”相关地区国家的覆盖范围,为荒芜偏远地区的居民、喜欢极限旅游的“徒步者”、海上作业的渔民等有特殊通信需求的用户们带来实时通信便利。
2021年1月2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天通一号03星”又被成功发射,与天通一号01星、02星组网运行。至此,天通一号卫星通信系统为亚非等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洋地区的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稳定、高质量的语音、短信、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
随着“天通一号”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完成了三颗卫星的合作组网,实现了天地一体化运行。至此,中国人自己打破了国外卫星通信技术的封锁,建成了移动卫星通信系统,进入了由海事通信卫星系统和铱星通信卫星系统组成的地球同步轨道移动卫星通信俱乐部。
天通一号 3颗卫星运行图
中国电信努力打造优质卫星通信服务
目前,中国电信作为国内唯一运营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的基础电信运营商,已发布卫星通信+ 4G双模手机、纯卫星通信单模手机、卫星通信+短波对讲+4G三模手机、天通机载终端、天通一号物联网数据终端等数十款产品,实现了终端“天地多模、低功耗、小型化”的技术要求,并将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功能进行了整合。
天通+ 4G双模手机终端
一提到卫星通信,人们就会想到打电话。电影《扫毒》中,古天乐的经典一句“今天交易终止,有内鬼”就是用海事卫星电话报的消息。2020年1月10日,中国电信召开天通卫星服务发布会,公布卫星业务号段为1740~1745。现在天通一号卫星通信系统已实现与国内外通信运营商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在中国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通信”。自此,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正式落地商用。
天通一号能提供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语音电话服务。如2021年7月19日河南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2021年7月22日陕西商洛出现的暴雨、以及地处偏僻地势险恶的云南怒江州公山县高山峡谷中的独龙江乡……在这些传统有线通信无法到达的地方,中国电信配置天通卫星电话,“看到天空即可通信”,有力支援了这些地方防汛、消防、抢险、通信等工作的开展与部署。
此外,天通一号以“星地一体、宽窄互补”的通信体制实现了星地网络的完全一体化,带来海事卫星和铱星系统都所不具备的一项功能:宽带卫星数据通信功能。天通一号卫星数据可支持9.6kpbs窄带数据和近3G网络(384kpbs速率)宽带数据通信。借助天通一号卫星通信系统的宽带数据通信功能,浙江舟山岱山的“后浪”渔民们可以通过直播卖鱼,海上维修渔船更是一张图片搞定,从前只能靠打电话联络感情的渔民,如今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缓解与亲人的相思之苦。天通一号让万物互联更近一步。
总结
中国电信始终坚持网络强国、科技强国战略。未来,中国电信将继续建设和发展“天通一号”产业,加快天通卫星通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移动通信系统性能,实现陆海空区域全覆盖,让“天通一号”走进各行各业,赋能千行百业!
原载于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202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