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 > 通信科普

报务员朱臻刚:从发电报到5G来临

时间:2021-02-09
来源:《东阳日报》           作者: 董莹
字体 :

“从1983年到2001年,我做了近20年的报务员,2002年电报时期彻底结束,我正好是最后一任报务班班长。”今年54岁的朱臻刚目前仍在中国电信东阳分公司工作,他笑着说,从参加工作时发电报到现在迎来5G时代,他见证了东阳通信的发展。

在过去,发电报按字数收费,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0.07元一个字到后期的0.145元一个字,尽管如今看来这样的收费很低廉,但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书信是那时常用的联络手段,只有在有急事或者要事时才拍电报,这也要求报务员们的译电工作精准快速。刚工作时,朱臻刚苦练电报业务技能,以最快的速度背熟了电码本上3000多个常用汉字编码。

在朱臻刚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是电报工作最鼎盛、最繁忙的时期。“我正好亲历了那个阶段,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久,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当时的邮电局报务班是三班制,8小时工作制,基本是全负荷在接发电报。”朱臻刚说,这也就要求所有报务员业务“全能”,不仅要会发电报还要会译电报,还要承担话传工作。

因为受到技术限制,当时从东阳往外发的所有电报都要通过金华中转,即使是发电报到相邻的义乌,也要先从东阳发到金华,再转到义乌。“电报要往东阳境域内的乡镇传递,还需要通过电话口传电报码,由乡镇分局的工作人员翻译后再送发。”朱臻刚说,报务员每天几乎时时刻刻都戴着耳机,免不了耳朵疼,但是为了准确收发信息也只能克服。

随着信息化迅猛发展,电话、移动设备进入千家万户,2002年,随着银行汇款电报业务结束,报务员这个工种也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发电报场景多出现在电视剧里,更像是一个时代记忆,“报务员”也成了一个时代的光荣称号。

返回顶部